美東時間2019年2月28日盤前,京東公布了2018年Q4及全年業(yè)績。2018年Q4營收1348億,同比增長22.4%;2018全年營收4620億,同比增長27.5%。
如果把京東想象成一列貨車,它的軌道是自營。兩根鋼軌,一根是自營電商、另一根是自建物流。列車一路向前,掛的車皮越來越多,每節(jié)車皮都大書“GMV”字樣。
2016年京東營收增速跌破50%這個重要關口,“京東號”列車逐漸慢了下來。
如今京東處境尷尬:比自己大的阿里,核心電商季度營收增長40.4%;比自己小的網(wǎng)易電商,季度營收增長43.5%。
2018年營收增速較2017年又跌11個百分點,人口紅利已經(jīng)吃光,還能沿原來的軌道跑下去?
“明尼蘇達‘出軌’事件”對京東的全體利益相關者產(chǎn)生深遠的影響,加速了遲早會來的調(diào)整,京東正在脫離原來的軌道(注:利益相關者——stakeholders,包括股東、債權人、雇員、消費者、供應商以及政府、媒體等社會各界)。
GMV的意義喪失殆盡
GMV(Gorss Merchandise Volume)即“總成交額”。電商平臺計算GMV的準則是下單即有效,無論是否支付、成交、退貨。消費者下單后不付款或支付失敗的情況很常見,GMV與平臺真實收入相差很大,而且各家沒有統(tǒng)一的計算口徑。
更有甚者,不付款就能計入GMV,刷單沒有任何成本。
最后,審計師不是黑客,即便能黑進電商后臺,能算摸清GMV嗎?結(jié)果還不是客戶說多少是多少?
沒有統(tǒng)一口徑且第三方難以有效核查的GMV不能用于橫向比較。GMV是1萬億的A平臺未必比GMV是 8000億的B平臺牛。
曾經(jīng),標的企業(yè)縱向的YoY數(shù)據(jù)有一定參考價值。虎嗅2015年11月20日文討論了京東估值與GMV增速的關系:
對高成長性企業(yè)采用市盈率(PE)、市凈率(PB)來估值無法反映企業(yè)的真實價值,因為燒錢換市場,利潤是“遙遠的傳說”,而凈資產(chǎn)與市值相比也少得可憐。市銷率(PS)相對靠譜一些。更準確的指標是市銷增長率(PSG),即市銷率與增長率之比。作者進而提出三個觀點:
第一,GMV是研究京東估值最重要的指標;
第二,本著估值就高不就低的原則,可以用GMV替代營收來計算PSG;
第三,如果京東GMV增速低于60%,估值將承壓。
京東對GMV的重視自不待言,在2016年GMV同比增速僅47.4%、2017年預期不妙的形勢下,京東“悍然”更改了GMV計算口徑,從2017年Q3開始披露“新版GMV”并停止披露GMV構成(截至2017年Q2,第三方賣家貢獻的GMV占比為42%)。
2017年Q2,自營、第三方GMV分別為1336億和982億,合計2318億。按照新口徑,2017年Q2的GMV高達3353億,生生多出1000來個億而且還不知道自營、第三方份額。
橫向比沒意義,縱向比企業(yè)被“擾亂”,GMV這個指標的意義已經(jīng)喪失殆盡。
后起之秀拼多多對玩弄GMV數(shù)字游戲也情有獨鐘,不信等著看財報!
“第三方”暗流涌動
話雖如此,還是看下京東最新公布的GMV數(shù)據(jù):2018年Q4,GMV為5114億,同比增長28%,比營收增速高6個百分點,合乎邏輯的解讀是第三方賣家占比顯著提高。
2018年Q4服務性收入(服務對象是第三方賣家)同比增幅較商品銷售收入高一倍,從另一個側(cè)面折射出第三方賣家的“野蠻生長”。
自營不賺錢賺口碑,從第三方賣家身上賺錢是京東的“基本國策”。當?shù)谌浇灰最~占比接近50%,到達量變引起質(zhì)變的關鍵節(jié)點時,京東及時停止披露第三方GMV。如今第三方業(yè)務似已泛濫、消耗著自營業(yè)務積累的口碑。
怎奈“鴆”都飲了,增速依然一路降至22%。
毛利潤率該怎么算
毛利潤率是研究企業(yè)的最重的指標,前提是嚴格遵守一個原則:從營收扣除所有必須花的錢。
哪些是必須花的錢?
比如開飯館,房租、水電費、食材、廚師及服務員工資……這些錢不能不花,屬于成本??鄢@些成本可以算出毛利潤和毛利潤率。發(fā)小廣告、返券、搞店慶大酬賓這些錢不花生意也能做下去,屬于市場營銷費用,不必在計算毛利潤前扣除。
假如照此算出飯館毛利潤率為60%,可以說“錢途”一片光明。拿出一部分毛利潤搞搞促銷也不至于虧本。促銷停止后,如果有一定“留存率”,就能收獲不菲的利潤。
假如毛利潤率只有10%,一促銷就賠錢。停止促銷后,即便有留存,奈何毛利潤太薄,未見得能把促銷時賠的錢賺回來。
可以武斷地說:毛利潤率低的生意沒錢途!
上市公司抬高毛利潤率是相當普遍的包裝術。辦法是把一部分必須花的錢從cost of revenues里挪出來。
例如,電商平臺的覆約支出不可或缺,不論是自營物流還是向第三方物流付費,相關支出應列入成本。但亞馬遜開了一個壞頭,在cost of revenues之外搞出個“履約費用”。按亞馬遜劃出的道算出的毛利潤率比實際高7、8個百分點。
網(wǎng)易更有意思,把“Shipping and handling costs”(大致相當于京東的“覆約成本”)裝進“Selling and marketing expenses”。這就象飯館不扣除服務員薪酬,而將之列入“市場營銷費用”,這樣算出的毛利潤率也是自欺欺人。
京東以自建自營物流,配送服務好為賣點,不論用戶或第三方賣家是否支付了相關費用,京東完成配送的全部支出都是必須花的錢,應當扣除后再計算毛利潤。
京東自營到底賺不賺錢?
京東將營收分為商品銷售及服務兩大類,前者對應自營銷售收入,后者是為第三方賣家提供服務的收入。
最近八個季度中的六個,服務性收入增速大于商品銷售收入。到2018年Q4,自營銷售收入1202.3億,服務性收入146億。
2018年Q4,服務性收入占總營收的10.8%,同比增速比自營銷售收入高26個百分點。
由于京東不單獨披露商品銷售及服務業(yè)務的營收成本,只好假設服務業(yè)務的毛利潤率為60%,然后以此推算商品銷售的毛利潤。2018年Q4,商品銷售“名義毛利潤”及“名義毛利潤率”分別為100億、8.7%。
如上文圖所示,扣除履約成本后京東自營業(yè)務的真實毛利潤率不到2%!而市場、研發(fā)、管理費用合計相當于營收的6%~9%,這是京東始終無法盈利的根源。
可以看到,代表名義毛利潤率的藍色拆線怎么也不能淹沒代表各項成本、費用的彩色堆疊柱,也就是說無法取得經(jīng)營利潤。2018年Q4,京東經(jīng)營虧損9.38億,經(jīng)營虧損率0.7%。
自營業(yè)務年銷售收入超過4100億,仍然只有1、2個點的毛利潤率。第三方賣家已“喧賓奪主”,還是沒能讓京東實現(xiàn)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盈利。京東的虧損是基因里帶的!
還得從第三方賣家身上賺利潤!
2018年8月7日,虎嗅文《京東保增長的手段已基本用盡》指出“囤貨是京東的勝負手”,“將倉庫面積從1000萬平米擴大到5000萬平米是京東最重要的決策”(詳細分析見原文)。
2018年,京東顯露出改弦更張的跡象:6月末,京東運營的倉儲總面積為1160萬平米,較2017年末增加了160萬平米,上半年平均每月增加27萬平米;2018年末,倉儲面積為1200萬平米,下半年平均每月增長6.7萬平米,增速僅為上半年的四分之一。#京東正在脫離原來的軌道#